欲吃下南非米勒的全球第一大啤酒商百威英博,并购还没有交割完成,就在中国与老牌经销商大连金易集团发生了纠纷。虽然事件目前仍处于胶着状态,但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是啤酒行业厂商纠纷的典型案例,背后反映的是啤酒终端渠道不为人知的辛酸。
纠纷长达6年
按照百威英博公司的要求,如果报的是现金,会全部给现金,但如果报的是酒,会扣掉一部分,他们算出的数额是617万元。
8月3日,百威英博第一批9家经销商之一的大连金易集团董事长苑莲凤带人封堵了百威英博上海总公司的办公室,希望讨回617万元余款。
次日,苑莲凤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双方的纠纷还没有结果,不过在上海公安局的调解下,他们已经回到大连。因为百威英博上海总公司要求,在金易集团所在地解决这一长达6年的纠纷,准备派两个人进行处理。
说起这起长达6年的纠纷,苑莲凤满腹委屈。她告诉中国商报记者:“在1995年百威英博刚进入中国市场时,我们就成为其第一批经销商。那时百威英博在中国的经销商只有9家。”
据苑莲凤介绍,她与百威英博闹不愉快始于2010年。苑莲凤说,2009年到2010年期间,为了扩大百威英博在沈阳市场的影响力,大连金易集团按照百威英博业务的要求,买断了沈阳市场100多家包括夜场在内的门店,要求只准卖百威英博的啤酒,并先后垫付了6000多万元现金。但从2010年以来的这6年里,大连金易只要回了5000多万元,还有617万元,百威英博公司不愿承认也不愿意支付。
“这些钱是我们为了打百威英博的影响力垫付的现金。但百威业务在向公司报账时报的是酒。按照百威英博公司的要求,如果报的是现金,会全部给现金。但如果报的是酒,会扣掉一部分,他们算出的数额是617万元,所以就一直没支付。但我们付出的是现金,厂家业务报错了,责任怎么能由我们承担?”苑莲凤无奈地说。
垫付是酒水经销商做业务的一贯做法,但是当中国商报记者向多位啤酒经销商说起金易集团的遭遇时,他们都比较诧异,白纸黑字做市场,坦坦荡荡做业务,是酒水经销商的一贯准则,为何大连金易会给百威英博垫付这么多钱?
对此,苑莲凤解释说:“当时我们想着买断后应该能赚不少钱。但最后在算账的时候发现,沈阳已经进了1个亿的账,最后公司却是亏损的,这个时候才发现垫了6000万元。”
8月4日,当中国商报记者联系百威英博相关负责人采访与大连金易纠纷的原因是,对方仅表示,目前这个事情处于双方都认为自己有理的阶段,希望等有结论后媒体再报道。同时提出,如果大连金易有理,可以走法律程序。
经销商纷纷转型
啤酒行业困境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渠道是一个显性因素。目前有很多经销商已经决定不做啤酒了,专门做啤酒的只能靠销售量来拉动增长。
对于这场争执了6年的纠纷,为何大连金易却不愿走司法途径解决?对此,苑莲凤表示:“这是百威英博上演的"障眼法",因为垫付的过程中,百威英博的财务每一笔钱都和大连金易的财务对账,每一笔钱在电脑上都有记录,我们想着都合作了那么久了,肯定没问题。谁知他们换领导后,要求必须有正式公章才行,并且要走百威英博的官方财务系统,而我们之前都是和百威英博的财务个人对账。这下我们才傻了眼,起诉也肯定没有用。”
当前啤酒行业处于深度调整期,百威英博不久前发布财报时对中国市场的判断是中国啤酒上半年产量会下跌6%。不仅区域啤酒品牌的日子不好过,连华润啤酒上半年业绩都出现了销量和销售额的双降。在此背景下,厂家理应重视经销商,为何金易事件却与之相反?
对此,据一位曾在青岛啤酒(600600,股吧)、银麦啤酒负责销售工作的业内人士透露,不同于其他行业,啤酒利润薄,使得在啤酒行业的厂商关系中,经销商扮演着弱势群体的角色,厂家的话语权比较强。很多经销商为了能拿到厂家更多的实惠,会不停地讨好厂家。
这也是为何大连金易事件后记者问询了多位百威英博的经销商,他们集体失声的原因所在。上述业内人士表示:“他们不愿意谈,是不想得罪厂商。”在他看来,当前我国啤酒行业陷入困境,与终端渠道出现问题密切相关。
“在整个啤酒的流通环节中,假如有10元的利润空间,分配到经销商手里的利润很少。因此,啤酒经销商也被称之为酒水搬运工。很多做知名啤酒品牌赚的钱还没有做中小品牌赚得多。”而最近进口啤酒发展迅猛,则与啤酒经销商的转型密切相关,因为已经有很多啤酒经销商转型做进口啤酒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了进口酒增速猛。
官方数据也显示,今年5月我国进口啤酒7万千升,同比增46%;金额为4.5亿元,同比涨40.3%。这已经是进口啤酒连续多月出现增长。
中国酒业协会副秘书长兼啤酒分会秘书长何勇告诉记者,啤酒行业困境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渠道是一个显性因素。当前我国啤酒从厂家到消费者手中,由于售价低,消费者受益,但是生产和渠道环节利润都比较低,目前有很多经销商已经决定不做啤酒了,专门做啤酒的只能靠销售量来拉动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