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人”王启晗发现酿造新技术
2024/05/30

他是下岗职工,利用外出打工的机会,潜心研究七八年,终于发现了一种酿造新技术,根据该技术可以生产出具有养生保健功能的新品种啤酒,被确定为2016年度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目前,该项目正在试生产。他就是王启晗,近日,记者采访了这位怀有梦想的“下岗能人”。

下岗失业不失志

王启晗今年50岁,家住卫东区五一路街道铁路新村社区36号楼。1987年7月,王启晗从河南省轻工业学校工业发酵工程专业毕业,被分配到原啤酒总厂从事质量检验工作。2000年,因单位效益不好,他下了岗,后到中盐皓龙公司从事质量检验工作。

工作期间,王启晗注意到,大豆在生产大豆油后形成的大豆粕,可以采取一定的工艺措施分离出蛋白质,由蛋白质还能分解出生物活性因子,而生物活性因子属于小分子物质,具有养生保健的功能,对人体非常有好处。

“以前,大豆粕属于工业下脚料,基本都是用于生产各种饲料等。”王启晗说,凭着自己以往在原啤酒总厂的工作经验,他认为这是一个惊人的发现,是一个“惊喜”,分离出的活性因子能否加入啤酒中呢?他开始了研究。

“啤酒一般讲究清亮、透明,啤酒中如果含有未处理好的蛋白质大分子,易出现混浊现象,虽然现在啤酒中允许有微细悬浮物,但影响外观质量。”王启晗说,而在随后的进一步研究中,他发现生物活性因子有酸溶特性,容易溶解在啤酒中。

寻求合作,处处碰壁

发现这一特性后,王启晗开始找相关啤酒厂合作,他前往郑州、新乡、鹤壁、邯郸等地,想寻找合作伙伴,共同研究开发,但处处碰壁,“没人愿意试”。为了夯实这一研究成果,王启晗到郑州一家啤酒厂打工,打工期间,他购买生物活性因子开始做实验,发现其溶解性非常好。他将试制的产品拿到农业部郑州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发现其蛋白质含量高出普通啤酒中蛋白质含量不少。“以10度啤酒为例,普通啤酒中蛋白质含量为0.26%,加入生物活性因子的啤酒,其蛋白质含量为0.30%。”王启晗又把试制的产品拿到江南大学做实验,发现不仅增加了啤酒氨基酸的数量,而且增加了啤酒氨基酸的种类,普通啤酒含17种氨基酸,而加入生物活性因子的啤酒,氨基酸含量达到18种以上,并且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的比例更合理。

有了这些检测数据后,王启晗兴奋不已。他带着检测数据到河南省一家研究所找朋友咨询,想进一步“开发”,结果被朋友泼了一盆冷水。不仅如此,妻子也不支持他的研究,认为他“不务正业”。踏破铁鞋,峰回路转

不甘心的王启晗后来又找到河南城建学院生命与科学工程学院的陈兰英教授。得知他的这一发现,陈兰英教授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2015年9月,在陈兰英教授的指导下,河南城建学院组建了一个“活性肽啤酒的研究与开发”科研团队,其成员为陈兰英、王启晗、屈二军等,并以学校的名义将该项目申报2016年度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015年底,该项目获得批准,被确定为2016年度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今年3月10日,河南省财政厅和河南省科技厅联合下发通知,为该项目下拨10万元科研经费。

“目前,在我国还没有这样的生产技术,它填补了我国啤酒行业的一项空白。”王启晗说,这项生产技术现在正在河南省轻工业学校微型啤酒生产线上进行试生产,王启晗也正在着手申报国家专利。

“七八年了,终于有所收获,也算是对自己努力的一种认可吧。”王启晗说。

您可能对以下文章感兴趣